近年来,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或含有该激素的化妆品,发生颜面部的激素依赖性皮炎,成为常见的皮肤病,皮损有类似脂溢性皮炎、痤疮、酒渣鼻样皮炎等。一旦停用含激素的药物或化妆品,则原发病复发或恶化.当重新使用激素后,上述症状或体征减轻或消退,再度停用,迅速再发,且比以前更严重。在一些专业美容院,往往称之为敏感性皮肤。
该皮肤对化妆品和环境因素的耐受性降低,换言之,他(她)们不能耐受一般正常人群能耐受的化妆品或环境因素。比正常皮肤具有更高的反应性,这些人群尤其是面部常常处于亚健康的应激状态,通常不能耐受涂擦在皮肤上的一般化妆品。
一、发生机理
血管功能改变:皮质类固醇激素开始使用有收缩血管的作用.其抗炎作用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愈强。长期使用,会引起真皮小血管功能失调,造成毛细血管扩张。
抑制细胞增殖:皮质类固醇激素抑制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,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他皮肤细胞的增殖及分化,从而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,皮肤水分丢失增加.黑素细胞功能下降,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,胶原合成减少,造成皮肤的干燥及萎缩。
抗炎及免疫抑制: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,降低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,从而使皮肤局部免疫功能下降,导致炎症反应或痤疮样皮损。
对激素的依赖: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抗炎(抗过敏)和收缩血管的作用,一旦停用,被抑制的血管扩张,局部水肿,使原来的皮损加重,从而出现激素的反跳现象;因反跳现象导致的皮炎反应,这样患者不得不继续使用激素,久而久之,造成患者对激素的依赖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
二、主要表现
主要发生在使用含有激素的药物和化妆品的任何人群,尤以中青年女性多见。
皮损特点:局部潮红、反复红斑、丘疹、毛细血管扩张、水肿.脱屑、皮肤菲薄(表皮萎缩)、老化、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、汗毛增多并变粗,痤疮及酒渣鼻样皮炎。
感觉症状:局部自觉灼热,甚至灼痛、紧绷感、干燥、瘙痒、日晒或热浴后症状为重。
以上的体征,停用激素后皮损复发,重新使用含有激素的药品或化妆品,皮损可减轻或暂时缓解。
近年来,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大量投放市场,加之某些化妆品厂家急功近利,迎合某些美容院快速祛斑的需求,在其产品中加入了高含量氢醌或汞;为预防过敏,而添加了含氟的激素(如地塞米松、倍他米松等),造成滥用或误用激素的人日渐增多;有的皮肤病患者如痤疮、黄褐斑外用激素治疗;有的人误将含有激素的膏霜当一般护肤化妆品来使用。
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。初用时,感觉尚好。皮肤炎症及色素可得到暂时的缓解。但未能根治;停用后,原有的皮损再现,有的反而更严重,患者不得不长期使用。对皮质类固醇激素产生了依赖性;久之,形成了“激素依赖性皮炎”。
参考文献:张凤翔.第十二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.
了解或咨询更多相关医学护肤知识和产品,加下我们的医学硕士小编微信,听说加了的小姐姐都变美了。